中华姓氏文化、谱牒文化学者 樊保成无识的解析回驳
中华樊氏史志研考者
目 录
一、致中华樊氏各支起源族人的一封信
二、读者参阅《樊氏源流》辨析的后感
三、驳笔者“天下无二樊”的谬论·请看中华樊氏有多少支樊姓的起源四、驳笔者以陆终长子名樊·为全国樊姓始祖的谬论
五、其实樊哙并非是樊迟的直系血统六、关于陆终长子名樊已姓昆吾氏之脉源
七、关于已姓昆吾氏的分姓情况八、驳笔者将冶炼铸造陶瓷业·误为是樊姓职业的谬论
九、驳笔者解析南阳樊氏的郡望·属樊哙后裔人才辈出的谬论十、由于远古世系难以考证·引起各地宗谱的错讹原因
十一、中华樊氏始祖仲山甫后裔·演化错讹传入各地宗谱情况十二、中华姓氏谱牒的篡修·是从宋代开始发展兴盛
十三、笔者否定仲山甫为樊姓始祖的谬论十四、读者驳笔者否认仲山甫为樊姓始祖的谬论
十五、笔者认定仲山甫并非是樊姓得姓始祖的谬论十六、笔者认定长安的樊乡·是仲山甫食采邑的谬论
十七、读者对笔者认定长安樊乡·是仲山甫食采邑谬论的回驳十八、笔者认定河南济源不属西周王室的畿内·否认河南济源为仲山甫食采邑的谬论
十九、驳笔者认定先有樊地·才能形成采邑的谬论二十、笔者否定仲山甫为樊宏先祖的谬论
二十一、请看《中国历史两千问》解析正史《后汉书》的编辑二十二、读者回驳笔者否定仲山甫为樊宏先祖的谬论
二十三、笔者否定宋朝范晔和江西谱序的谬论二十四、读者无识的对笔者回驳
二十五、驳笔者认定虞仲是周太王次子之论二十六、驳笔者否认仲山甫是鲁献公次子之论
一、致中华樊氏各支起源族人的一封信
敬爱的仲山甫之后的姬姓樊氏族人:
敬爱的中华樊氏各支起源的族人: 您们好!
首先让我在这里向全国各地的樊氏族人问好!敬祝中华大地的樊氏族人幸福安康!心想事成!财源滚滚!百事顺利!万事如意!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人本乎祖,物本乎天;中华樊氏各支起源的族人,都应寻根溯源。嗣裔蕃衍,宗支万千,显罗棋布,遍及中华大地的樊氏族人,千山万水系着亲情和殷殷的深情,天涯海角都联着姓连心,为了不忘祖辱宗,必须各自都要溯寻自己的血统根源。
现在樊氏有人在组织篡编全国《樊氏宗谱》大成,这是个好事。可在他们之中有人抛出所谓的三册《樊氏源流》辨析,他不是为了更好的搞清楚中华樊氏各支起源的真实历史,而是为了把全国樊姓十余支起源樊氏的族人,都要统治在己姓名樊没有樊姓起源(无的放矢)的昆吾氏为樊姓起源,都要统治在五十代空白世次的昆吾氏之中。还抛出天下不能有二樊的论调,又把全国樊姓之人,都要统治到商朝中后期以编织业起源樊姓“殷氏七族”后人的樊迟,为昆吾氏樊氏开姓受封始祖、樊哙为元宗的这种违背历史事实的统一世次、世系、派行之中。《樊氏源流》辨析的笔者,还在《樊氏源流》辨析中,大肆进行诽谤、鄙视、指控著名的正史《后汉书》和一些姓氏丛书及樊氏先祖的谱序,否定仲山甫为姬姓樊氏的始祖,否定仲山甫为樊宏先祖,将樊氏的有识之士尊重历史的事实,鄙视为“无识者信以为实”等等。笔者还在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中强调,全国的樊姓人,都只能象孔氏家族一样,把四支孔姓起源之人,统统编添为孔子之后的世次、世系、派行之中。为此,他也要把全国各支樊氏名望的先祖,统统添编为樊迟、樊哙之后,都要限于在他所独裁的统治之中,致使樊氏诸多的有识之士,受其蒙骗而信以为实,导致遗忘各真正的祖宗!他的这一猜测推理,移花接木的添编手法,如果他只是代表个人或某个地区而言,就可不予以驳斥,为能寻找自己各真正的血统认祖归宗,为避免遗忘各真正的血统根源,不侮祖辱宗。所以必须对笔者的《樊氏源流》辨析要进行驳斥,因笔者是参加提手合修全国《樊氏宗谱》大成的组织者、篡编者之一,如果让“天下无二樊”的这一违背历史谬论,刊入全国樊氏宗族史,进入在他所胡猜乱编的昆吾氏为樊姓起源,全部被统治到商朝后裔的樊迟、樊哙的世次、世系、辈派中,流传于千秋万代,就导致既忘宗辱祖,又误导樊氏族人,更祸害樊氏后人。
为此,凡参阅过笔者定价向全国各地出售的三册所谓《樊氏源流》辨析者,中华各支樊氏族人的广大有识之士,都应该勇跃投入到对笔者谬论的辨驳中,根据“有比较才有鉴别”的道理,反复认真甄别考证,才能使樊族的历史越驳越清楚,才能驳出樊族历史的真象,才能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斐然出更好的结晶巨著,成为一部樊氏更纯的远古真实光辉历史图籍,使其真理更正的传于广大族人,使男女皆知的广泛传入到千家万户,传于后世子孙。驳者是个冇读书的无识者,对笔者《樊氏源流》辨析的驳斥,还存着疑惑和文字文词的差错,所以驳者对笔者的回驳不能尽善尽美,故此有赖于族人的有识之士,赐教和考核,加以补缺正误,革新装帧。俗话说:“青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坚信樊族会有很多热心于研究本族历史的能人,定能考核到很多相关国史、姓氏史和樊氏宗族的远古历史,考编出具有更高品位的樊氏真实历史,使之樊氏各支族史,更臻完善,曷胜翘盼,则是樊氏各支宗祖之幸甚也!
最后敬祝中华樊氏各支起源的族人,都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下,各在自己真正血统认祖归宗的历代宗祖英灵保佑下:少者平步青云,读者场场高中,兵者阵阵凯旋,官者步步高升,耕者五谷丰登,牧者六畜成群,商者财源滚滚,工者技艺过人,女有终生好运,老有健康长寿,儿孙满堂的幸福好景!敬祝希望广大的读者,广泛的传阅!并希望广泛的向全国各樊姓网站传送此解析回驳,让全国各支樊氏族人鉴别论真!
中华姓氏文化、谱牒文化学者 樊保成敬撰
中华樊氏史志研考者2014年吉月
二、读者参阅《樊氏源流》辨析的后感
据笔者樊恒发自述为樊哙之后,其祖籍为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人,后迁徙于河南滑县,衍发到河南清丰县,现为吉林省某养路部门的养路教授。樊哙系江苏沛县人,受封于河南舞阳,其子孙落业于陕西长安樊乡。其笔者樊恒发的祖籍又怎么到山西的大槐树呢?要不,笔者不是樊哙的后人;要不,笔者的祖籍就不是大槐树的起源。
笔者辑著的三册《樊氏源流》辨析,企图把全国同姓不同宗的十余支来脉不一的樊姓族人,都统统归顺于没有樊姓起源的昆吾氏五十代没有一个樊姓人的空白世系之中,又把源于商朝子姓后裔的樊迟拉到昆吾氏作为开姓受封始祖。他们以孔子的六十四世孙清朝的孔尚任,在山东樊氏的《郓邑樊氏世家渊源序》中所说的“樊姓要以益都侯樊迟为开姓受封始祖”。他们又以清朝会稽的尤侗(苏州人)所著的《樊氏族谱》中所说:“樊氏要以先贤樊迟为列祖,以武侯樊哙为元宗,合其昭穆、毋使失序,以利共同修谱,达到‘天下无二樊’的一致”。还说什么:“这次全国樊姓合修樊姓宗谱大成,是在新的考证成果基础上,取得江南、江北、黄河两岸的一致,统亲疏、联远近,是收族之道也。今江西修水仍坚持第21世樊良枢之说法,不与樊迟、樊哙为伍示形于外,而称樊重为一世祖的说法很牵强,因‘天下无二樊’,所以将樊重转换为樊迟的第十八世孙最为妥当”。
他们这样企图首先要把仲山甫的姬姓樊姓后人,樊重、樊宏之后转换为无樊姓起源的昆吾氏,都要统统归顺于昆吾氏樊迟五十代空白世次的商朝子姓后裔樊迟、樊哙之后中,以他自己的猜想,将樊重转换改编为昆吾的七十四世、樊迟的第十八世;将江西的樊公怀韬改编为昆吾氏的第一百零九世,在怀韬公原有的世次数上加十世,则转换为樊迟的第五十三世。还说什么:“如此与山西、山东、河南等几大省之谱系的世次相互吻合,为全国樊姓的统一世次、统一派行,提供了可信可行的基础,实现完全统一世次、统一派行的建功大业”。读者根据《百家讲堂》解析孔姓的世次世系来源,孔姓虽自孔子姓孔以来的世次世系连绵得没有间断,认为天下所有的孔姓之人都与孔子有关,则形成天下无二孔。可孔子是出自于商朝子姓的后裔孔父嘉的后代,其实在当时的卫国有源于姞姓的孔姓,在陈国有源于妫姓的孔姓,还在郑国有出自姬姓的孔姓。因由于孔子的名望地位高贵,其余三支孔姓人,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加各支起源没有名人的记载而无法考证,所以都称是孔子的后代。而孔子之后代,为了弥补阙代世系,就这样成为四合一,其它各支孔姓人,在谱上就无真实的血统与源流记载了,从而各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历史。特别在清代,全国孔姓、孟姓、颜姓、曾姓联合修谱时,使用共同的派辈,凡是同姓者都归顺于高贵者的后代,使其假冒的身份得到正式的确认。从而那些同姓不同宗、无血统关系的人就难以区分,更难纠正了,至于那些人口稀少的小姓,就更没有那么纯正的血统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同姓是一家”,这只不过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其实同姓者,并不等于同宗同血统。
可我们樊姓现在有人企图走孔孟之道,说什么天下无二樊,在进行组织全国樊姓合大成修总谱,在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中强调要以清朝孔子的六十四世孙,孔尚任在山东《郓邑樊氏世家渊源序》中所胡说八道的:“樊姓是以益都侯樊迟为开姓受封始祖”;又以清朝会稽尤侗(苏州人)所谓的《樊氏族谱》序中所说的“樊氏要以先贤樊迟为列祖,以武侯樊哙为元宗,合其昭穆达到一致”。为此统统都要归于樊迟、樊哙之后的世次、世系之中,使用他们的统一字辈派行,使其各支起源的樊姓人,都不能寻找血统,认祖归宗。其实樊迟之后人并没有认真姓樊,因樊迟之后演变为迟姓了。根据《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所载:迟姓,源于春秋孔子弟子樊须亦称樊迟字子迟之后,此迟姓自始祖樊须至今约有2500多年,其迟姓现为中国三百大姓的第238位,约有33万余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26%,今山东为迟姓的第一大省,占迟姓总人口的19%,因此樊迟之后人已经姓迟了。所以山东一带的樊姓人,并未必是樊迟的后人,在樊迟出生的公元前515年期间,全国只有樊迟一个樊姓人吗?在远古时代因没有谱书的记载,后来在无世系可考中,因樊迟是孔子弟子的名人之一,所以把那些贫民百姓的先祖之樊姓后人,后来合大成统统编入为樊迟之后,再说樊迟之先祖从商朝的中期产生樊姓一支,距樊迟有千年没有一个樊姓之人,又怎么能把樊迟作为樊姓的开姓受封始祖呢?可说樊迟已经事实上是迟姓的开姓始祖,这已成历史的事实。
为此,笔者以自己是一个所谓的教授文凭,就成为在全国篡编《樊氏宗谱》大成的统治者,使全国樊姓人都只能限于在他们独裁的统治之中,要像孔氏家族一样,把全国樊姓各支名望之人和樊重后裔名望之人,统统归于樊迟、樊哙之后。从而大树特树自己是教授的威望,进行蒙骗广大的樊氏族人,致使一些有识者也信以为实,在他们的蒙骗中,不能去认祖归宗,导致忘祖侮祖,祸害族人和后人的局面。
三、驳笔者“天下无二樊”的谬论·
请看中华樊氏有多少支樊姓的起源
第一支樊姓起源,在人皇氏时代有泰壹氏之后,传到尧帝时,在公元前2352年就有,樊姓酋长樊竖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丰),参加废帝挚立尧为帝。其尧臣樊仲文后被封到山东西南立国为君,进入夏商时期迁入陕西长安东南,其后有樊仲氏。
第二支樊姓起源,相传伏羲氏之后有个叫后照的到四川的东部巴水河上游定居,其子孙以巴水之名姓巴,后来巴氏有个叫顾相的生有五个儿子,分为五个姓,其中有巴郡蛮族的樊姓起源。第三支樊姓起源,高辛氏帝喾有女配槃瓠生有六男六女后自配成婚,衍发为六个姓,其中有武陵南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第四支樊姓起源,商汤王之后有商朝中后期,有以编织业产生在殷民七族中有樊姓的起源,此支樊姓衍发到山东齐鲁一带以及山西等地,望出于山西“上党郡”,其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樊迟字子迟就是商朝子姓“殷民七族”的后人。第五支樊姓起源,由黄帝的姬姓传至周太王之玄孙虞仲支孙仲山甫被周宣王赐封到周成王的都城洛阳管辖的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其后有樊姓起源于仲山甫的一支。
第六支樊姓,有颛顼帝之后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封为赢姓。据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的平桥镇以南的狮河之滨有古樊城,出现有赢姓的古樊国之墓。第七支樊姓,陕西氐族樊姓相传是炎帝之后,汉文帝时有氏族人樊仲子,十六国时有氐族人樊世等氏族樊姓。
第八支樊姓,广西壮族有樊尚,于明·万历甲戌1574年为广西起义军的首领之樊姓;第九支樊姓,明清时期在云南有白族樊姓人的一支;第十支樊姓,有复姓阳樊氏、樊仲氏、馀樊氏。还有瑶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均有不同宗的樊姓人。请看,笔者以自己是一个有养路教授的文凭,就以自己有猜测的能力,有鄙视的知识,有推理的水平,有改编的资格,他就敢于胡猜乱编,移花接木的大改大添。笔者就认为自己有权把这样众多起源的樊姓族人,都不能寻根问祖,都只能归附于笔者统治在无樊姓起源、无樊姓后人的空白世次的昆吾氏之中,都不能去寻找自己真正的血统认祖归宗,这才真是岂有此理。
㈠关于全国樊姓的统一世次世系问题。姬姓樊氏远古源流世系情况,根据《史记》和各源于姬姓的远古世系所考证综合,姬姓樊氏的远古源流世系,从黄帝姬姓轩辕氏传到玄孙后稷继承了姬姓,又传到姬姓虞仲已有三十余代世系,从虞仲封到今山西平陆建立虞国的十二代国君世系现已齐全,又从姬姓樊氏始祖仲山甫于公元前819年壬午岁,被封到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传到公元前635年归附于晋国,享国184年,其后有七代樊氏后人世系。仲山甫之樊国失传后,还有樊齐字顷子公元前530年时为仲山甫之后。所以姬姓樊氏从黄帝到公元前530年的樊顷子止,已有四十余代世系存在了,这是有国史和各源于姬姓的姓氏谱史,所记载的事实。
但自源于子姓的樊迟,从公元前515年到仲山甫之后樊重公元前六十年的450余年之间的十五代世系,可说全国各地的樊氏宗谱,都是在无法考证的无奈之中,只有相互照抄补缺世系,所以从樊迟到樊重,各地都是以讹传讹的不真实世系,只能在待考中作参考。又自公元前六十年的南阳樊重到公元937年的江西怀韬公,计三十三代人世系,都属于姬姓仲山甫之后,这是无疑的事实;如果将姬姓樊氏的后人,归附于无樊姓起源的昆吾氏之中,则是丢血统的忘祖宗也;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的笔者,强要姬姓樊氏的后人,编入樊迟、樊哙的世系和樊迟以前五十代空白世次的昆吾氏之中,这又真是岂有此理。
㈡关于全国樊姓的统一派行问题根据江西一世祖樊公怀韬三十六个玄孙昌字辈,于宋·建炎庚戌1130年春,在各地爆发起义抵抗金军入侵之际,御前军师判臣王虎,不顾民族之大义,兴兵作乱,逆贼王虎袭击今南昌、进贤等地,在百姓面临着灭顶之灾难时,我樊族三十六个昌字辈等百余人,为保国救民,从正面配合朝廷军,于1131年讨伐叛贼王虎之乱,可我怀韬公三十六个昌字辈玄孙等百余樊氏族人,为国殉难捐躯殒身。我樊族三十六个昌祖,传世最蕃者,只幸存昌朝、昌盛、昌庆、昌谔等四公,卓有侠风倡义,收拾馀烬积居。因诸公讨伐有功,各都受到朝廷的封赏,遂我昌祖兄弟万古长青之宗功,泽我昌祖光前裕后之祖德,传于樊氏后世千古流芳!
为此,我樊族历代先祖,为怀念樊族三十六昌祖和百余樊氏家族之功德,于明·崇祯庚午1630年组织四昌之后人,合修姬姓樊氏之宗谱。又清·乾隆乙酉1765年,在江西宁州(修水县城)四昌之后人合修樊氏宗谱中,此次修谱以东汉光武帝之外公樊重字君云为第一世祖,统一世次派行。为怀念三十六昌祖的忠心报国,凡属昌祖之后人,都要尽“孝道”之责,故此合修以“孝”字辈开始统一派行,其先祖在此篡编了三十代派行:“孝友启后仁,道义光前烈,容止务端庄,言行期笃敦;贤良子嗣多,传世皆中正。”(据《辞源》解析中正:一为官名,九品中正;二正直为中正。)此三十代派行至少还可使用八百年,此派行没有用完,谁也没有资格、没有权利归附于全国的统一派行中去,否则是忘我死难祖宗之功德也!再说昆吾氏和子姓樊氏的起源,都是无的放矢者,而姬姓樊氏的起源是有的放矢者,所以姬姓樊氏的后人,绝对不能归附于昆吾氏和子姓樊氏的统一世次和世系之中,否则是忘祖辱祖也!㈢关于各地的历代谱序有差异的问题
关于樊氏有某些宗谱的谱序有差异,有世次短缺、有世系误错等,做后人的都只有尊宗敬祖的权利去认真考证的义务。你的知识再高,你的官职再大,你毕竟还是先祖的后人,你毕竟还是来源于一人之身的万人之一,所以你是没有资格和权利去鄙视、去诽谤、去否定、去改编先祖的历代谱序。因为凡属能撰写宗谱的谱序者,都是当时当地的名人者,才有资格撰写谱序。在篡修宗谱时,撰写谱序者,既不是编修者,又不是参加考核者,他只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族人所篡修宗谱内的宗旨内容的排编而综合撰写的序言。所以樊氏历代的宗谱序言,都是历代族人们所综合的心血,都应该不添不减的保持原样,完整地翻印保存遗传下去。因先祖必定是远祖,寻根问祖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祭祀祖先吗?就应该尊宗敬祖。做后人的人,怎么能去鄙视、去否定、去改编前人的谱序呢?所以各代人所考证的结果,都没有什么自夸和自傲的,历史只能在有待后人一代一代的去考证、去评论,这才是做后人的美德!㈣为什么要驳笔者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问题
笔者所谓的三册《樊氏源流》辨析,如果笔者只是代表个人或某个地区而言,那就可以不予以驳斥,可他是参加提手合修全国樊氏宗谱大成的组织者和篡编者。所以希望全国各地姬姓仲山甫樊氏的后人及其他各支起源的樊氏族人,都来参加评论解析笔者的所谓《樊氏源流》辨析问题,免各地樊氏族人不能认祖归宗,免侮祖辱宗而遗忘正宗祖宗,导致祸害各地的樊氏族人和后人。为此,凡是樊氏的族人,都要以历史的史书和姓氏丛书的多数说法都一致者为真理,驳斥他们的胡猜乱编、乱减乱添和大鄙视、大否定的一派胡言乱语,使各支同姓不同宗的樊氏族人,都能寻找自己的真正血统认祖归宗。读者,是一个冇读书、没有文凭的普通无名小卒,因此读者不敢相辑著《樊氏源流》辨析的笔者那样,狂言傲语的去鄙视、去否定各史书和各姓氏丛书的编写者和历代先祖名人所写的谱序。为此,读者只能以各史学家所篡编的中国历史和各种姓氏丛书的史料为准题;因各史书所编写的情节各有不一,就以史书的多数所说的情节一致者为真理;各史书和姓氏丛书如有差异、不鄙不驳、不否不改的只不过不采纳罢了。
㈤读者回驳笔者的狂傲论言根据笔者以上的狂傲论言,可惜呀!笔者只是一个养路的教授,如果笔者是一个历史学家或姓氏学家的话,他就可以鄙视和否定一切历史史书和姓氏丛书的种种不是,因每部史书和姓氏丛书,都不是当时当事之人编写的,都是相隔百年或千年后,再进行收集历史资料考证而编写出来的,所以各考证都有各情节的差异,怎么能因不合笔者猜想的心意,就认为一些史书是猜写、是编造、是照抄出来的呢?
例如,中国远古没有文字记载的神话、传说时代,中国从盘古开天辟地,盘古能千变万化吗?伏羲比女娲要早千年之隔,怎么成为兄妹了呢?炎帝比黄帝要早十一代人,相隔520年,怎么黄帝与炎帝是同父所生的兄弟呢?中国的三皇五帝,各史书所说的三皇五帝各都不一,又以谁所写的三皇五帝为准呢?中国在母系社会是群婚制,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一些历史的大名人,真的都是雷电感应、神龙绕身、银蛇缠腰、食吞燕卵、脚踩巨人足迹等等而受孕降生的吗?从这些不真实的故事,各史学家还是各写各的论述,谁也没有去鄙视谁、去诽谤谁,谁也没有指控谁、去否定谁。可笔者以自己一个养路教授的文凭,就可以在自己所谓的三册《樊氏源流》辨析中,向全国出售拍卖大鄙视、大攻击、大指控、大诽谤、大否定一些历史学家和姓氏学家所编写的史书及先祖们撰写的谱序等。
四、驳笔者以陆终长子名樊·为全国樊姓始祖的谬论
根据笔者辑著的三册所谓《樊氏源流》辨析所载:“黄帝的后代樊居昆吾,则知樊为颛顼之玄孙,陆终长子樊封昆吾。夏·仲康封昆吾为夏伯,而昆吾为樊之后也,故族人家门和读者都知‘天下无二樊也’。因此商汤王灭昆吾及夏王朝后,昆吾部族的族众以祖之樊为姓,故昆吾之樊是我唯一樊姓的起源者。”
读者,根据所有的史书和姓氏丛书载:全部都是以“陆终长子名樊,赐为己姓,封于昆吾立国”。所以昆吾既是国名、又是地名、还是氏族之名。故此根本没有任何史书和姓氏丛书载昆吾氏有樊姓的起源,这才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昆吾樊只不过是笔者猜想“名樊”推理而编出来的樊姓罢了,这种所猜想的樊姓起源,不能强加姬姓樊氏的后人,也要归附于昆吾氏的假樊姓之中。
再根据笔者自己所编排昆吾的源流世系来看:他将陆终的长子名樊排为黄帝的第七世孙,在夏朝中的第八世到第十九世,每代只刊“夏伯”二字,在第十九世随着夏王朝的灭亡而灭亡,怎么昆吾成为樊姓起源呢?又从第廿世到第廿五世是空白,既然昆吾的名樊是樊姓的起源,怎么让他空白呢?再从廿六世到第五十六世,又只刊“樊氏”二字,还是没有一个樊氏的人名,直到东周、春秋时期,才出现商朝子姓樊氏的樊迟,作为昆吾樊的第五十七世,并把子姓的樊迟定为受封的第一世开姓始祖,以樊哙定为元宗,为樊迟的第十一世、昆吾樊的第六十七世。按笔者自己的世次编排,从昆吾樊到第五十七世樊迟,空中间隔五十代共1500余年没有一个樊姓之人,还能算昆吾名樊有樊姓的起源吗?请参阅笔者所编排的空白世次世系表为证:
黄帝至夏、商、周世系表一世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正妃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
玄嚣,号青阳,降居江水(泜水,今成都地区) 二世 昌意,降居若水(今四川荥经县)
蟜极 三世 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 四世 鲧 穷婵 卷章
一世 后稷 一世 契 五世 一世 ①夏禹,(前2160-2060) 敬康 重、黎、吴回 女修二世 二世 昭明 六世 二世 ②帝启夏始自前2071年 句望 陆终(六子) 大业
三世 三世 相土 七世 三世 ③太康帝④中康帝(子帝相) 桥牛 樊,封于昆吾。又封为夏伯 大费四世 四世 昌若(王位) 八世 四世 ⑤帝相(遗腹子少康) 瞽叟
五世 五世 曹圉 九世 五世 寒浞之乱 帝舜 夏伯六世 六世 冥 十世 六世 ⑥帝少康 商均 夏伯
七世 七世 振(垓、亥) 十一世 七世 ⑦帝予 夏伯八世 八世 微(上甲微) 十二世 八世 ⑧帝槐 夏伯
九世 九世 报乙(丙) 十三世 九世 ⑨帝芒 夏伯十世 十世 报丁(乙) 十四世 十世 ⑩帝泄 夏伯
十一世 十一世 报丙(丁) 十五世 十一世 ⑾帝不降(子孔甲) ⑿帝扃(子堇) 夏伯十二世 十二世 主壬(示壬) 十六世 十二世 ⒀帝堇 ⒁帝孔甲(天子) 夏伯
十三世 十三世 主癸(示癸) 十七世 十三世 ⒂帝皋 夏伯十四世 十四世 1 ①成汤(前1600年商始) 十八世 十四世 ⒃帝发 夏伯
十五世 不窋 十五世 2 (太丁)②外丙③中壬 十九世 十五世 ⒄帝履(桀)(前1601年灭) 夏伯同夏桀亡十六世 鞠 十六世 3 ④太甲 二十世 十六世 按十五代十七帝,471年代均31年
十七世 公刘 十七世 4 ⑤沃丁⑥太庚(子小甲) 二十一世十八世 庆节 十八世 5 ⑦小甲⑧雍己⑨太戊 二十二世
十九世 皇僕 十九世 6 ⑩仲丁⑾外壬⑿河亶甲(子祖乙) 二十三世二十世 若弗 二十世 7 ⒀祖乙 复兴 二十四世
二十一世 毁瑜 二十一世 8 ⒁祖辛⒂沃甲 二十五世二十二世 公非 二十二世 9 ⒃祖丁(子阳甲)⒄南庚 二十六世 樊氏
二十三世 高圉 二十三世 10 ⒅阳甲帝⒆磐庚帝(20)小辛帝(21)小乙帝(子武丁) 二十七世 樊氏二十四世 亚圉 二十四世 11 (22)武丁复兴 二十八世 樊氏
二十五世 公叔祖 二十五世 12 (23)祖庚(24)祖甲(子廪辛) 二十九世 樊氏二十六世 古公禀父 二十六世 13 (25)帝廪辛(26)庚丁 三十世 樊氏
二十七世 太伯、虞仲、季历 二十七世 14 (27)武乙帝 三十一世 樊氏二十八世 周文王(前1106-1056年) 二十八世 15 (28)太丁 三十二世 樊氏
二十九世 ①周武王十一年二月甲子日灭纣 二十九世 16 (29)帝乙 三十三世 樊氏三十世 ②成王 三十世 17 (30)帝辛‘纣’灭于前1046年1月20日 三十四世 樊氏
三十一世 ③康王 三十一世 汤至纣历17世31帝,555年 三十五世 樊氏三十二世 ④招王 三十六世 樊氏
三十三世 ⑤穆王 三十七世 樊氏三十四世 ⑥共王(子囏)⑧孝王 三十八世 樊氏
三十五世 ⑦懿王(囏,子燮)元年天再旦(前899年) 三十九世 樊氏三十六世 ⑨夷王(燮) 四十世 樊氏
三十七世 ⑩厉王 四十一世 樊氏三十八世 ⑾宣王卿士仲山甫) 842年共和 四十二世 樊氏
三十九世 ⑿幽王(前771年被杀) 四十三世 樊氏四十世 1 ①平王 四十四世 樊氏
四十一世 2 太子 四十五世 樊氏四十二世 3 ②桓王 四十六世 樊氏
四十三世 4 ③荘王 四十七世 樊氏四十四世 5 ④釐王 四十八世 樊氏
四十五世 6 ⑤惠王 四十九世 樊氏四十六世 7 ⑥襄王(子壬臣)⑦王子带 五十世 樊氏
四十七世 8 ⑧顷王(壬臣) 五十一世 樊氏四十八世 9 ⑨匡王 ⑩定王(子简) 五十二世 樊氏
四十九世 10 ⑾简王 五十三世 樊氏五十世 11 ⑿灵王 五十四世 樊氏
五十一世 12 ⒀景王 ⒁悼王 五十五世 樊氏五十二世 13 ⒂敬王 五十六世 樊氏
五十三世 14 ⒃元王 五十七世 樊迟五十四世 15 ⒄贞定王 五十八世 旭、皋、绳
五十五世 16 ⒅哀王 ⒆思王 ⒇考王 五十九世 守吉、建五十六世 17 (21)威烈王 六十世 晋、康
五十七世 18 (22)安王 六十一世 漠、慧五十八世 19 (23)烈王(24)显王 六十二世 濬、都
五十九世 20 (25)慎觐王 六十三世 琅、吉六十世 21 (26)赧王前256年周灭 六十四 宗简、广
秦庄襄王 於期、洪秦始皇(前238—前210年) 执政29年 药、圭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 在皇位八年 哙(前189年卒)
五、其实樊哙并非是樊迟的直系血统
根据诸多的史书和姓氏丛书所载,樊迟是商朝的中后期以编织业产生樊姓的“殷民七族”中的樊姓后人,这是历史的事实,笔者怎么把樊迟作为樊哙的直系血统呢?
根据笔者在三册《樊氏源流》辨析的第二册自著所载:樊哙的第七世祖秦都尉,樊琅字声之,樊琅曾创修樊氏宗谱,其世系图考叙:“我先祖诞自轩辕之后,历夏、商、周,到周虞仲裔孙仲山甫为周宣王卿士,食采樊陂,因邑命氏,而族始著”。从这一笔者自著的情况看来,樊琅应该是姬姓仲山甫之后,所以樊哙并非是樊迟的直系血统,可笔者又为什么把樊哙非说是樊迟的直系,这不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因此笔者无权、无资格强制各地所有的樊氏族人,都要归附樊迟的世系之中。请参阅笔者所编排的以上空白世次到樊迟至樊哙的讹传世系,就可看出樊哙并非是樊迟的直系血统。
六、关于陆终长子名樊已姓昆吾氏之脉源
黄帝轩辕氏原配嫘祖所生之次子昌意,被封到西南若水流域(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一带)做诸侯。据《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所载:“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又名女妪为妃,她一天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而感孕,在若水城生下高阳氏颛顼帝”。据传颛顼帝少有大才,年仅十岁便成为黄帝之长子少昊帝的得力助手。据《帝王世纪》又载:颛顼帝于公元前2514年仅二十岁时,就继任少昊帝之帝位,初建国于高阳,故为阳高氏。颛顼任帝后与西北共工氏部落进行大战,打得“天柱折,地断绝”,将共工氏驱赶到南方后,才统一了四方。后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建颛顼城,在位任帝78年,于公元前2436年驾崩,享年98岁,葬于濮阳顿丘南的广阳里(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颛顼崩后为五帝之一,既称之黑帝又称之北帝。
据传颛顼帝之次妃腾隍氏名女禄生子二:长子伯称又名伯服,次子名仲禺。根据《中华姓氏起源·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载:“昆吾氏起源于颛顼之子伯称,伯称生子卷章,卷章娶女娇生子老童,老童娶鬵氏生重黎和吴回。重黎为高辛氏帝喾之火正,故曰祝融。帝喾派遣祝融去镇压反叛部落共工氏,因平叛不力,被帝喾所诛。改任重黎之弟吴回袭任祝融之职。吴回代兄继续率族人与共工氏决战,最终平定了共工氏之乱。”据《楚源流史·罗源流史·邾氏史话·苏询族谱》所载:吴回生子陆终,陆终世袭祝融之职,吴回殁后为南方的火神,葬在直隶永平的昌黎县,其吴回的祝融城在山西汾州府。吴回之子陆终原名曰终,因封地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故名曰陆终。陆终娶西南部落鬼方氏国君之女名曰女嬇为妃怀孕三年,孩子生不下来,于是始做人工剖腹产手术,先剖左胁腹取出三个儿子,又剖腹右胁腹又取出三个儿子,其兄弟六人后来都被封疆立国任诸侯。据《中国姓氏寻根·中华姓氏探源·路史后记》所载:“颛顼帝之后裔,陆终长子名樊,赐为己姓,封于昆吾,初到山西运城县安邑镇,有功于夏,在夏·仲康六年即公元前2154年被封为夏侯伯(诸侯之首),建国于昆吾(今河南濮阳西南颛顼城)为夏伯侯己姓之都,故昆吾是国名、又是地名、也是氏族之名,后来发展成为强大的昆吾氏部落”。
当夏王朝传到夏杰时,夏杰行为苛虐,荒淫无道,商汤王起兵首先攻打昆吾国,商汤王率兵出征十一次讨伐,最终灭掉了三个主要同盟国即昆吾国、顾国、豕韦 国,最后一举攻灭了夏王朝。凡与夏杰同灭的夏诸侯,在殷商时期就再不能参政了,其百姓被贬为奴隶或庶民,从此昆吾氏在商、周时代再无名人闻世,还有什么樊姓起源?因此,根据中国历史的正史和所有的姓氏丛书,都没有发现昆吾氏己姓有樊氏的起源产生。
七、关于己姓昆吾氏的分姓情况
根据《中国姓氏起源·中国姓氏寻根·中国姓氏地图·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国百家姓·百家姓探源·百家姓大典·中华姓氏大辞典·元和姓篡·姓氏考略·风俗通·姓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等姓氏丛书综合研考:黄帝次子昌意之子颛顼帝六世孙陆终之长子名樊,赐为己姓,封于昆吾,其后分姓如下:
1、昆吾氏,系陆终长子名樊、赐为己姓、封于昆吾,为夏伯侯。商汤王首先灭掉了夏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即昆吾国、顾国、豕韦 国。后一举灭掉了夏王朝,建立商王朝。凡与夏杰同灭的夏诸侯国,其后都不能参政,其百姓被贬为奴隶和庶民,从此在商、周时期,昆吾氏再无名人所闻。为此,在这多姓氏丛书中,没有发现有樊姓的产生。
2、顾姓,源于己姓,夏时昆吾氏之子孙有封于顾地(今河南范县东南)建立顾国,其国君封为顾伯,世代居于顾地。商汤王攻灭了顾国后,其顾国的子孙散居各地,其族人有以国为氏,以顾为姓,后来顾氏族人东迁到江苏无锡之东,故以顾伯为顾姓的始祖。3、苏姓,源出自于己姓。陆终长子名樊为己姓族,其先在今山西运城东北的安邑镇,后迁都于今河南濮阳为己姓昆吾国。在夏朝中期由帝槐封昆吾的后裔于苏(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建立苏国,夏王朝被灭后,留在苏岭的族人后来归顺于周,在周初苏人有个名叫苏忿生为武王所用,被封为司寇,他能平刑以教百姓,后来苏忿生定都于温(今河南焦作市温西南),世袭于周为司寇,其后有以苏、以温为姓,故苏忿生为苏姓的始祖。又见《苏询族谱·后录》。
4、温姓,源出自于己姓。先商灭夏,后周灭商,留在苏岭的族人归顺于周,有个名叫苏忿生之人,官为周司寇,定都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建立温国,其后人世袭司寇,在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所灭,其温君之后逃往卫国,其后以温为姓,尊奉温季为温姓的始祖。5、寇姓,源出自于己姓。古代夏商殷都没有司寇官,这一官职在周时的地位十分崇高,归为朝廷的六卿之一,此官是专掌刑狱、纠察的司法官。苏忿生在任司寇期间,他能“平刑以教百姓”有名,受周公的称赞,被尊为“司寇苏公”,传说他决狱断案,明察秋毫,被后人世传为狱神,其后有寇姓、司寇姓。
6、郗姓,源出自于己姓。苏忿生有庶子受封于郗邑(今河南泌阳县),其后人有遂以封邑命氏,以郗为姓。以上这就是昆吾氏己姓演变出来的姓氏事实,以此就是没有演出樊姓。
八、驳笔者将冶炼、铸造、陶瓷业·误为是樊姓职业的谬论
根据笔者所辑著的三册《樊氏源流》辨析,以非正史的《墨子》所载:“昔夏蜚廉(人名)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昆吾善以冶炼青铜器和烧制陶器为著。”又论出“昆吾铸鼎是史籍的突出记载,今考古出昆吾的工艺品,就说明了昆吾时的工业发达,尤以冶炼和烧制业显著。”从这以上笔者的论语,只能说明昆吾国在夏王朝时的事,因昆吾氏在夏王朝没有产生樊姓,所以什么冶炼、铸造、陶瓷等都与樊姓没有什么连带的关系。
可笔者就胡猜乱编出什么:“樊姓历来擅于冶炼、铸造和制造陶瓷为业。因此商汤王灭昆吾和夏王朝后,昆吾部落的族众以祖之樊为姓,在商殷时期虽无显位,但冶炼铸造技术仍保持着族位。所以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武王在殷民中选取大批有技艺的樊姓之人,带到陕西的长安南郊定居下来,其居地为樊乡,从此樊氏历经夏、商、周至周宣王时,已 有千余年的历史,后为周仲山甫的食采地。为此先有樊邑,仲山甫才能以樊邑为食采地,仲山甫才能随着樊邑而姓樊,才能使樊氏又著称于世。”这就是笔者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猜想添编。根据《中国姓名起源·中国姓名寻根·认祖归宗》等姓氏丛书和姓氏文化所载,在商朝的中期产生工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时,产生了百工传世,百工中各有一批技术奴隶,奴隶是不存有姓氏产生的,但在百工中的奴隶主,各以自己所管辖的职业产生了自己的姓氏。例如掌管陶瓷职业的人以陶为姓,做旗业的以施为姓,马缨业的以繁为姓,刀釜业以锜为姓,锉锥业以终葵为姓,绳业以索为姓,酒业以长勺、尾勺为姓等等。樊是篱笆工,樊字的本意,其“樊”的上部像篱笆,又以双手持起两木交叉,构成编织篱笆形的笼子或篓筐等,故赐封掌管筑篱笆工编织业的奴隶主为樊姓,于此在商朝的中期产生了源于子姓的樊氏起源一支。据众多史书和姓氏丛书所载,其樊迟源于此支樊姓,但其始祖及至樊迟的世系无法考证,这就是历史的事实。所以昆吾氏不是樊姓的起源,昆吾氏的冶炼、铸造、陶瓷等,就更不是樊姓的职业,也更没有什么昆吾氏樊姓人,到陕西长安去建立什么樊乡后,才有仲山甫到樊乡的食采邑。
根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所载:“樊姓,有一支出自赢姓。据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的平桥镇以南的狮河之滨出土了古樊国之墓,铭文上表明是赢姓之国,是唐尧时期,有尧臣樊竖字仲文为樊国的国君,其先在山东兖洲的西南,进入夏商时期,西迁到陕西长安的南效,在商的后期南迁到河南的南部信阳,春秋的中晚期被楚国所灭,其樊姓人被楚国强迫南迁到湖北鄂城西的樊山(樊口)地区。赢姓樊氏现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就是陕西长安南效樊乡起源的真实历史,根本没有什么昆吾氏樊姓和仲山甫在此产生樊姓之事,只是此地后来传于樊哙之子孙落业之地,这也是历史的事实。
九、驳笔者解析南阳樊氏的郡望·属樊哙后裔人才辈出的谬论
笔者在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中鄙视江西第21世樊良枢在1630所叙写樊氏谱序的“樊氏其先肇于襄阳,以樊重盛于南阳,以樊世重参军于鄱阳自称为‘三阳公’以樊公怀韬赘于鄱阳自称为‘三阳居士’,又由外戚曹流芳于1740年照抄到《樊氏谱序》中,如此辗转照抄,进一步扩散影响,致使此种谬误形成潮流。进士樊良枢在樊氏的总序中,就这样引用范晔(编写正史后汉书的史学家)的手法,不去考证也不要证据的影影绰绰、朦朦胧胧的移花接木,完全违背了历史的事实。按人口的比例,樊重的后人在南阳只不过是樊氏千帆中的一叶扁舟!在西汉至东汉时期,其实还是樊哙的后人真正在南阳各地名人辈出,才使南阳成为樊氏的第二大郡望‘南阳郡’,才使樊氏盛于南阳,樊哙的后人在南阳名人辈出这才是历史的事实。”
笔者以自己有一个教授的文凭(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养路的教授),以自己的猜想能力和乱编水平,献出自己的耻能,以不知耻的献出自己的高傲狂言,请看读者对笔者的回驳:南阳樊姓源于仲山甫,被周宣王赐封到周成王的成周(今洛阳)京都畿内管辖的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其后以仲山甫之国为氏,以樊为姓,这是一支有始祖起源的正宗樊姓人。仲山甫之后传到南阳樊姓,自樊重的外孙刘秀登基为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后,追谥外公樊重为寿张敬侯,传至樊宏 樊鯈 樊汜 樊时 樊建、樊盼 樊尚等七代人有十二诸侯,真是皇恩浩荡,荫及后代,子孙昌盛!随之樊重的后人,历代在皇宫朝廷升官封职有诸侯、将军、尚书、太守、刺史、侍郎等传三十余代,显贵于东汉三国至隋唐等。为此,形成姬姓樊氏在南阳历史上的盛旺而郡望于“南阳郡”,这是所有国史都有记载的事实,这是樊重的后人在南阳只不过是千帆中的一叶扁舟吗?其实樊哙之后人在南阳,才真正是千帆中的一叶扁舟!
当南阳樊重之后传到第34世樊世重,于公元937年生子樊怀韬,赘于江西鄱阳黄泥墟上配姜女生两子九孙,21曾孙36玄孙,其后自鄱阳衍发到江西全省、湖南十余县市、湖北十余县市、陕西十余县市及全国各地都有樊公怀韬的后裔子孙。故此其先祖肇于河南洛阳,盛于河南南阳,定居于江西鄱阳,衍发四省几十县市及全国各地,以此樊公世重被后人尊称为“三阳公”,樊公怀韬被后人尊称为“三阳居士”,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尊称,怎么是违背了历史的事实呢?是谁不知耻的胡猜乱编移花接木呢?!
十、由于远古世系难以考证·引起各地宗谱的错讹原因
中国家谱的产生,其先只是为了“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先官后婚”,成为豪门贵族维护自身的特权工具,所以奴隶无姓氏、贫民庶人就也无史记载。
根据《中国百家姓》和《百家讲堂》解析,远古世系难以考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从公元前475年,起陷入长达250余年的战祸连绵时代,又特别在秦朝于公元前212年下令,将天下的所有史书、谱书、诸子百家之书,在一月之内全部要毁完,违者斩的“焚书坑儒”运动,实施官僚制度。为此,宗法制度之瓦解,导致所有宗族的远古世系无存。到西汉和东汉也只存《卿氏姓谱》记载着刘氏档案,后来又有唐末之乱,连贵族世家之谱也大多都散失了,还有清·乾隆皇帝共焚各种禁书达71万卷。由于各朝代末年的政治腐败和政权分裂的战乱燃熄蹂躏,加之山洪多有暴发和风灾、旱灾、水灾、虫灾连绵,地震、瘟疫时有发生等,造成社会处于剧烈动荡漩涡之中,使民不聊生,多少人家卖儿弃女、家破人亡,迫使各姓氏的族人,不断的向各地大变迁,由于各姓族人无定居落业的涣散,这样年深月久,使各姓氏的史志族谱,散毁湮灭殆尽,因此都亡其家谱。为此,谱史的存留多有失传和残缺,或世系嫡庶不明,就只能把先祖迁徙的最初地,当作祖先的祖籍,以口授手传记入家谱,传给子孙后代。可他们正真的始祖起源和远祖源流的所在地,就难以寻根问祖,也就难以认祖归宗的例子甚多,这就是难以考证宗族历史的真实面貌,已成为全国各姓氏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以上情况原因,各姓氏的古代谱牒,没有保存下来,所以从宋代以后才开始有些贵族以相互传抄,或以先辈的传说口授来传载,或以国史寻找有历史名望的同姓人来做自己的祖先,弥补自己的短缺世系,炫耀自己的门庭。利用同姓名望之人来相互夸耀的陋习来表示自己的血统出身高贵,从而使各姓氏的家谱所反映的血统并非真实可靠。这种攀附名门贵族作为自己的先祖来弥补世次中所缺的世系,使一些出身于寒门的庶人,采取“冒认祖先”的手段,使民间普遍存在了这种离合演化,尤其是一些大姓的历史和外纪世系就更为复杂。例如,周宣王卿士仲山甫被宣王封为樊侯,并赐他到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其后有以侯以国为氏,以樊为姓。后来由于仲山甫的后裔传到樊齐字顷子至樊重,有400多年的世系失传,因此许多樊姓人,后来就把源于子姓“殷民七族”中孔子弟子,樊姓名望之人樊迟字子迟,作为失传后的第一世祖。
十一、中华樊氏始祖仲山甫后裔演化错讹传入各地宗谱情况
姬姓樊氏起源始祖仲山甫之后裔,自从樊重之女樊娴都配南顿(河南汝阳郡)的万户令刘钦,生三子三女。其幼子刘秀于公元25年乙酉岁登帝位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后,其外公樊重之后, 樊宏 樊鯈 樊汜 樊时 樊建、樊盼 樊尚等直系世系,是所有国史认可的连带世系。因皇亲国戚关系而七代受封十二诸侯,并有百余樊氏族人在朝中为官,使樊氏成为南阳地区的望族,便使南阳成为樊氏的第二大郡望“南阳郡”。其后又有八侯七大夫六将军,如尚书、太守、刺史等大小官员延续三十余代到樊世重,均属姬姓樊氏之后。可在各地樊氏宗谱都插有樊重后裔名望之人,弥补各地短缺的世次世系,其例如下:
1、例如,山西桐城樊氏宗谱,就把姬姓樊重之子樊宏及后人传入弥补到樊迟、樊哙的世次世系之中,将樊宏传入为樊哙的第十一世,樊策配林氏生子樊宏,第十二世樊宏生于公元前36年三月十九,后被汉光武帝封为寿张侯,夫人钱氏生子樊任、樊仕。又第十六世樊英为光禄大夫,夫人钟氏生子樊迪 樊荣 樊准 樊昌 樊阿 樊璋 樊儒樊芸。 又把在隋朝公元600年前后任职的樊子盖作为第34世,在北巍永安528年以功为征虏将军樊深作为37世等。又第44世樊班生子宗师,樊宗师于公元819年任资政殿大学士,夫人王氏生子贵一、贵二、贵三、贵四。
2、又有山西谱,将姬姓樊氏列入樊哙之后,如十六世樊泽生子樊超、樊越。27世樊建仕蜀汉为尚书令。29世樊俊于永嘉307年卒。35世樊兴于永平510年卒。3、又例如山东樊氏宗谱,也是姬姓樊重之后传入弥补到樊迟、樊哙之后世次中,如27世樊建仕蜀汉为尚书令,28世樊阿彭城人尝从华佗求方,又28世天德拜为大司农,29世古则为散常侍,30世樊坦在后赵石勒时,于323年擢为章武内史。35世樊方兴为梁散骑常侍司州刺史,36世樊文炽为梁散骑常侍,子:俊、毅、猛。37世樊深于大统549年为博士。39世樊子盖为隋·武威太守于610年为民部尚书。40世樊叔略为相州刺史,41世樊兴为唐·左监门大将军于公元650年卒。
4、再如山西洪洞——河南内黄樊氏宗谱,以樊哙为一世祖,还是将姬姓樊重之后传抄到樊哙的世次之中,编出十六世樊得明配贾氏生子樊建仕蜀汉为后主的尚书令,263年随后主入魏。又编出十八世克昌配孙氏生子樊俊,樊俊配王氏生子培林,于永嘉307年二月卒。又编出24世樊思配段氏生子樊兴,樊兴配朱氏生子樊作木梁,于永平510年六月卒,寿53岁。28世樊建,配卫氏生子樊子盖,为隋炀帝尚书令。5、再例如:①樊建在山西洪洞谱列为樊哙的十七世,在山东、河南谱列为樊哙的27世。②樊俊在洪洞谱列为樊哙的十九世,在山西、江苏谱列为樊哙的29世。③樊兴在洪洞、河南内黄谱列为樊哙的25世,在山西、江苏谱列为35世,在山东、河南谱列为41世。④樊子盖在山西桐城谱列为樊哙的34世,在河南、山东、江苏谱列为39世。⑤又如山东谱中樊哙的第28世为樊阿、樊天德,29世古则,30世樊坦,35世方兴,36世文炽,37世樊深,40世樊淑略等混淆错讹已成事实。⑥还有奇怪的事,樊崇系山东人,与汉光武帝刘秀是同时代反王莽时的农民起义领袖,因起义失败而称之为赤眉贼,这是所有国史都有记载的事实,只因当时败者为寇,就在山东一带的樊氏家谱中,没有一处有樊崇此人记载入宗谱之中,此人难道是地下蹦上来的吗?作为一个农民起义的当时领袖,还不能刊入山东的樊氏宗谱,真是岂有此理。如果是胜者为王,那就全国各地的宗谱都有樊崇此人了。
6、还有更可笑的是,笔者为了不允许天下有二樊,于是就将樊重之后的所有名望之人,都全部统统编入樊哙的世系之中。请看笔者又编出所谓的《樊氏历代渊源世系》,笔者以昆吾氏己姓为樊姓的起源,从五十代没有一个樊姓人的空白世系中,蹦出源于子姓商朝后裔的樊迟作为昆吾氏起源的开姓受封始祖,又将樊重先祖与樊哙分叉的樊吉 樊广 樊泽 樊珪 樊礼 樊亮去掉,改编为樊哙 樊伉 通 基广 宗 岩 廉大强 樊重 樊宏、晔 樊鯈、融 樊汜 樊准 樊英 樊尚
樊盈 樊稠……。根据以上各地樊氏远古外纪传讹世系来看,到处都插有姬姓樊重后裔的名望之人,成为樊迟、樊哙的一宗,来显耀无樊姓起源的昆吾氏,并且各地所列的世次都不一样,又各名望的父母和子孙也不样,还有自作自编娶氏和生殁庚等,这种普遍混淆错讹现象的存在,这充分证实了《百家讲堂》所解析的以相互传抄,或以先辈传说口授传载,或从国史寻找有历史名望的同姓人来做自己的祖先,这种张冠李戴、颠倒黑白的乱七八糟世系排列,又自作自编世系添入传承中,弥补自己短缺世系的所阙,形成“冒认先祖”来夸耀的陋习来表示自己出身的门庭高贵,使民间普遍存在这种以想象胡猜乱编“离合演化”的世次世系,又有何真实性,又怎么纠正呢?一句话,只有祸害后人难以考证。再补一句话,凡属先祖所相互传抄的世系等,不鄙视、不减不添的保持原版供后人有待考证;今人延续只能走“天下无二樊”的统一世次世系,就要驳斥,免再祸害族人和后人。
十二、中华姓氏谱牒的篡修·是从宋代开始发展兴盛
由于中华姓氏宗谱家谱,具有记载着家族的历史,明世系、辩血统的作用。他是以史为鉴、以书为梯、以人为楷、鼓励当今,激励后人,功于千秋的大好事。所以中国家谱的谱牒,到了宋代由社会的政治功能,转为伦理教化功能,才改变官家修谱的方式,从“别选举、定婚姻、昭贵贱”转为“尊祖敬宗收族”,产生了“赵钱孙李”的《百家姓》丛书诞生,以此推动了各姓氏篡修宗谱、家谱的兴盛,从此才开始有较为正确的世次、世系和生殁庚的记载。
宋代家谱是从北宋以欧阳修和苏询开创的宋代篡编的家谱为先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1007-1072年)系江西吉安(庐陵)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年)四川眉山县(眉州)人。北宋1055年乙未年间,欧阳修见其家族之旧谱文字残阙,其言不纯雅,于是对旧谱加以重新考证整理,开始新式家谱的创制活动,形成欧阳氏新谱式。这时苏询也有感到自己家谱“喜不庆,忧不吊”的状况,由今而上得五世,由五世以上得一世。为此,形成《欧阳氏族谱》和《苏氏族谱》的先导,从此形成“宗谱兴盛”之风,凡编篡宗谱家谱者,都以欧阳式和苏式家谱为典范、为准则,才有许多家族开始编修宗谱和私家之谱。又据《百家讲堂》解析,根据各姓氏现在存留下来的家谱来看,都是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谱牒,从各姓氏的源流世系看,可说绝大多数姓氏都有遗漏、或张冠李戴、或混淆颠倒、或传抄口授等等现象,使全国各地的宗谱都产生了巨大的错讹。虽然各姓氏都经多年的磨难收集资料,虽潜心地考核研究,仍难完整,所以对于上溯到受姓始祖前后的世系源流,已间隔数千年,因此要想完全理顺完整的世系源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在追述到远祖的源流和事迹时,应尽量去查证相关的国史和有关的姓氏丛书及有纽带性的姓氏族谱与公元纪年对照,才能认定其情节之理是否吻合、是否正确、是否可信,力求客观的公正和源流的清晰。
十三、笔者否定仲山甫为樊姓始祖的谬论
根据笔者辑著三册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所载,说什么:“仲山甫入仕于周,是宣王的卿士,不是什么封疆诸侯,仲山甫是食采于樊,要樊姓人供应他的一切,并未姓樊。樊仲山甫是今人的冠称,因古籍未见记载,怎么就认定仲山甫是樊姓的始祖呢?仲山甫封为樊,是清代以后按‘樊’引出演绎虞仲支孙仲山甫封为樊,因而为氏”。又说什么:“江西修水樊氏‘忠孝堂’的《樊氏源流与发展》中载,在清·乾隆庚申(1740)年间,曹流芳所编的《樊氏源流序》认定:‘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故仲山甫成为樊姓始祖’。以这种‘奇诞妄记’作为历史根据载入谱中,使用这一朦胧之语为修谱撰志,这真是岂有此理。这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之事,给后人造成多大的误导和困难矣。再说,既然此谱序的作者,能认仲山甫是樊姓的始祖,既然能查到误传的后汉书,怎么就历战国至秦汉世代莫考呢?怎么一下子就认准仲山甫是樊姓的始祖呢?怎么解释呢?这说明他们找的不是樊姓子孙,而是找的是仲山甫后人。仲山甫族于樊,是一派散漫无统,因此仲山甫并非是樊姓的得姓始祖,这种强合附于会焉,岂可哉!故此人们应当精于历史事实,不可顺水漂移,更不能胡猜乱编的添入谱中。”
十四、读者驳笔者否认仲山甫为樊姓始祖的谬论
读者是个冇读书、冇得文化的无识者,故不敢像笔者那样颠倒是非的胡猜乱编,把有樊姓起源的仲山甫,否定为不是樊姓的始祖;把无樊姓起源的昆吾氏胡猜乱编为“天下无二樊”的樊姓起源者,这才是真正的岂有此理。为此,读者根据国史和姓氏史的历史事实,回驳笔者的狂妄傲语非言。
笔者的谬论说什么:“仲山甫不是封疆的诸侯,因古籍未见记载,怎么认定仲山甫就是樊姓的始祖呢?这种奇诞妄记,真是岂有此理。”
1、根据史籍《辞源》载樊:“篱笆,折柳樊圃”,就是用双手将双木条交叉编织成篓框等,以编织为业的有一支樊姓的起源;又有出自姬姓虞仲支孙仲山甫,被周宣王封为樊侯,封地在周的京都(今洛阳)辖邑的河南济源西南建樊国,其后因以为氏,以樊为姓的一支起源。2、又根据《辞源》载仲山甫:“周宣王时卿士,周樊侯(怎么不是诸侯呢)。诗大雅丞民:‘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全首都是颂扬仲山甫的功德(国语周上作樊仲山)。”
3、再根据《二十五史·中国通史·资治通鉴大辞典·列国志·左传·汉字源流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国姓氏起源·中国姓氏寻根·中国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姓氏地图·中国百家姓·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国姓氏源流堂号考·中华姓氏大辞典·百家姓探源·百家姓大典·姓氏寻源·姓氏联珠·姓氏考略·认祖归宗》等史书和姓氏丛书所载的历史事实:樊姓,有一支出自于姬姓,形成于西周后期,虞仲支孙仲山甫,在周宣王于公元前827年甲戌岁继承王位后,于宣王五年戊寅岁公元823年六月,宣王命仲山甫等率师攻打 (一作猃)狁大获全胜,使宣王“中兴”而封仲山甫为卿士。又仲山甫等辅佐宣王南征北战,对西周王室的“中兴之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又于宣王九年壬午岁公元前819年封仲山甫的爵位为樊侯,并将周天子王室周成王的京城“成周”(原洛州今洛阳)畿内的辖邑(今河南济源西南)赐封给仲山甫建立樊国(封诰食采邑为樊),成为当时十分有名的诸侯国。仲山甫在当时诸侯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成为西周后期的一代名臣,后被追谥为樊公穆仲字山甫。后来到东周襄王时,襄王把这片樊地于公元前635年丙戌岁,赏赐给晋国的晋文公,故樊享国184年,致使后人有一支以祖上的侯爵和采邑名为氏,以樊为姓的一支樊姓起源,故仲山甫为樊姓、仲姓、卿姓的始祖。据众多的史书所载:仲山甫之后在周惠王(公元前670年前后)有大夫樊皮字仲皮,后迁济源的东南建立阳樊,于公元前530前后被周景王封给景王的少子,翁伯建立阳樊国,其樊皮之后又迁徙到今山西河津县采邑建为皮氏,其后以皮为姓,故樊皮为皮姓的始祖;又有仲山甫之后樊齐字顷子,世居济源西南的樊国之地,于公元前530年左右为周景王、周敬王时的大夫等。故此,“仲山甫不是封疆诸侯,故仲甫不祖,始祖子迟也。”请问:根据各史书都有樊国的记载,那樊国的来历是从那里来的呢?又是谁到樊国去当首任国君的呢?所以仲山甫是我樊姓毫无疑问的始祖,并且还是十余支樊姓起源中唯一能认定的一个正宗始祖。
根据以上众多的史书和姓氏丛书资料的历史事实及以上所有国史依据记载的仲山甫后人等,怎么说因古籍没有记载呢?究竟是谁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岂有此理?!是谁以“奇诞妄记、朦胧之语”给后人造成多大的误导和困难呢?又究竟是谁在顺水漂移、胡猜乱编呢?
十五、笔者认定仲山甫并非是樊姓得姓始祖的谬论
笔者在猜编的所谓《樊氏源流》辨析中,引用清·兵部尚书彭啟沣为某《樊氏宗谱》所撰的谱序:“周宣王时穆仲食采樊陂,山甫樊而不祖,故祖樊迟也。仲山甫族为樊,脱支派未明,而强合附于无焉,岂可哉!”
笔者自谓:“阳樊在济源西承留乡的曲阳村,是樊仲官守于阳樊,樊皮不职降于阳樊之地。樊仲理在公元前676年到公元前652年为周惠王大夫时,因樊皮叛惠王,于公元前664年降于阳樊,其遗址在济源东三十八里的皮城,今属梨林乡。樊皮间隔樊仲有百余年没有樊姓的记载,又樊齐于公元前544年至520年为周景王时大夫,樊齐拥立周敬王而与王子朝苦战多年,樊齐与樊皮又间隔百余年没有樊姓的记载。从公元前八百余年到公元前的五百三十年前后,空间相隔三百多年,只有樊仲、樊仲皮、樊仲理、樊齐的记载,他们始终以仲氏自诩,仲山甫族于樊,其子孙并未认真姓樊,是一派脱支派未明的散漫无统历史,因此,仲山甫并非是樊姓得姓始祖,这种强合附于会焉,真岂可哉!”
笔者又说什么:“以上大量事实已证明,江西修水县《樊氏宗谱》的外纪世系,只是从书本中抄来的名人,将其拼接插入世系,这种背离历史事实的推理猜测,使无识者信以为实。所以在修谱时,不能用分析来推理、来猜测,不能以好像、以疑似来当证据添入世系,不能做无根据的猜想,不能拉名人来填补缺代,不能将缺代断链处压缩世次、编为连辈,对人和事及纪年不能移花接木地添入传承世系。故此仲山甫的后代,不能随着樊而姓樊。”读者回驳:笔者引用“山甫樊而不祖,故祖樊迟也。仲山甫族为樊,脱支派未明,而强合附于无焉,岂可哉!”笔者说什么:“仲山甫之后始终以仲氏自诩,其子孙并未认真姓樊,因此仲山甫并非是樊姓的得姓始祖。”
读者按诸多的史书和姓氏史书及笔者自认的仲山甫之后有:“樊仲、樊仲皮、樊仲理、樊齐等”。关于空间相隔三百多年,只有这几个樊姓人的问题,根据《百家讲堂》已在前面解析了各种原因。关于仲山甫之后始终以仲氏自诩,脱支派未明,因仲山甫既是樊姓的始祖,又是仲姓的始祖,还是卿姓的始祖。但仲山甫之后始终以樊侯的封爵和樊国的封地之荣耀为首姓,所以始终将樊字排在前,仲字排在后。因而第一首先是樊姓的始祖,其次才是仲姓、卿姓的始祖,而且还是皮姓、种姓、樊仲氏、阳樊氏的先祖,这是诸多的国史和姓氏史,都有认可的历史事实,因而仲山甫是姬姓唯一正宗的樊氏始祖,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所谓什么仲山甫之后始终以仲氏自诩而脱支派未明,其后并非认真姓樊,就并非是樊姓的得姓始祖等,这是胡说八道的谬论。关于笔者引用“山甫樊而不祖,故祖子迟也”。笔者把颛顼帝的第七代后,封于昆吾己姓的名樊,用猜想来推理,以随着名樊推测为姓樊,当作樊姓的始祖。空间相隔五十代没有一个樊姓人之世系,再来将公元前515年出生的商朝产生樊姓“殷民七族”的后人樊迟字子迟移花接木地拉入为樊姓开始受封始祖,这种凭自己的想象,自猜自编的樊姓起源,这是何等的不耻呢?耻也!
樊迟是诸多的史书和姓氏丛书认可的商朝中后期以编织业产生樊姓的“殷民七族”后人,既然把昆吾氏己姓的名樊拉来当作开姓始祖,又怎么将空间相隔五十代没有樊姓人名的第五十七代樊迟拉来作为又开姓受封始祖呢?这种背离历史事实,牛头不对马嘴、牛马不相配的胡猜乱编之事,也只有不耻者猜编得出来。再根据《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等姓氏丛书所载,樊迟的后人变更为“迟姓”,发展到33万人,并成为中国三百大姓的第238位之中,故樊迟已为迟姓的始祖,怎么能成为樊姓的开始受封之祖呢?这真是无中生有的胡猜乱编。再从各地伪造的传抄世系来看,以樊迟为第一世祖,其后从樊迟到樊哙十一代人,只有第九代樊於期姓樊,第十一代樊哙姓樊,其余九代也并未认真姓樊。再说樊於期是陕西咸阳人,樊哙是江苏沛县人,又怎么能成为山东樊迟的后人呢?山东的樊崇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在山东谱又怎么没有此人之名呢?
因而以樊迟为樊姓的第一世祖,西至樊於期,东至樊哙,南至樊重,可说这都是伪造传抄的不真实世系,还能以樊迟这种前后空白、无樊姓之人,能当作樊姓开姓受封始祖吗?所以樊迟只能算是樊姓的名人之一。为此,读者认定樊迟不是始祖,故始祖是山甫也!
十六、笔者认定长安的樊乡·是仲山甫食采邑的谬论
笔者指控“南朝宋·郑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所载:‘樊姓,源于姬姓虞仲支孙仲山甫,食采于樊,因邑命氏,其地在今河南济源是也’。宋·郑樵的这一说法,是混淆了历史的事实”。笔者说什么:“陕西长安县的樊乡原为昆吾氏樊姓的食采邑,周宣王时的王都在长安县西的镐京,仲山甫食采地的樊乡,是在长安县韋曲镇南,因长安县南有樊的食采地,周宣王才以樊地封给仲山甫,才称樊邑,因此仲山甫不是什么封疆诸侯。由此可见宋·郑樵所著的《通志》说法,是无历史地理根据,是混淆了历史的事实。可惜啊!没有经考证,只是盲目地去抄书也,稍有一点思考和有一点考证能力之人,就即可发现这些误导问题。笔者在考证的实践中,为自己定下三条‘不猜、不添、不编’的约束,知则知,不知则不知,不做无根据的猜想,要以历史的事实中去找答案,在考证时要有地理历史知识,我们本着去思考研究而取得了成功,我们现在把写后汉书的范晔和写姓氏丛书的郑樵等猜想的‘以讹传讹’的伪造迷雾,已除了障碍,可说这是我们对樊氏宗族历史考证的一大贡献!”
十七、读者对笔者认定长安樊乡·是仲山甫食采邑谬论的回驳
一驳:颛顼帝之后,陆终之长子是己姓,不是樊姓。只是名叫樊,封于昆吾。可说没有任何正史及姓氏丛书记载昆吾氏有樊姓的起源。连笔者自己所考证的自昆吾到出自子姓的樊迟,其空中五十代空白,也没有一个樊姓人,怎么长安县的樊乡原为昆吾氏樊姓的食采邑地呢?又是昆吾氏那个樊姓人到长安县建立的樊乡呢?
二驳:可说中国的任何正史和姓氏丛书,都没有记载仲山甫的食采地是在长安县的樊乡,就连笔者自己所辑著的《樊氏源流》辨析,也没有找到任何史书记载仲山甫的食采地是在长安县的樊乡。笔者这种无证据凭空设想的胡猜乱编,才真是混淆历史“以讹传讹”的伪造迷雾,可说笔者无历史的考证,对樊氏宗族是一大耻辱。
三驳:读者根据华夏姓氏源流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兼常务理事袁义达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所载:“樊姓在唐尧时期就已经有尧臣樊竖字仲文,于公元前2352年参加废帝挚,拥立唐尧为帝,后被尧帝封至山东兖州西南为樊国的国君,进入夏商时期,西迁徙到陕西长安县东南,到商代的后期被周吞并,又迁到河南的南部信阳地区,在春秋晚期又被楚所灭,此樊姓人又被楚国强迫南迁到湖北鄂城西的樊山(樊口)地区。并考古发现河南信阳的平桥镇以南的狮河之滨出土了古樊国之墓,而且铭文上表明了源于赢姓之樊国,这才是考证的真实历史事实,也可说是袁义达总顾问对我樊氏宗族考证的一大贡献!”四驳:根据正史《辞源》所载:“樊川,在今陕西长安县南。其地在杜县的樊乡,汉樊哙食邑于此,因以水得名为樊川,以地得名为樊乡。”又据《长安县志》汉时载:“潏水河上承皇子坡樊川北流,自汉以来称樊川。”再根据笔者在《樊氏源流》辨析中“自认樊哙与樊乡的确有关系”。据考:樊哙跟随汉刘邦打天下的功劳最大,樊哙以功被封为舞阳侯,举家迁至关中(今陕西长安),官至左丞相,初封到杜原(今长安县境)樊乡为食邑。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樊哙终老于樊川(今长安县葦曲镇以南),葬于汉中(即汉陵),后被追谥为武侯。樊哙之子樊伉等的食采地也是在此,直至樊哙的第九世孙樊仁,都是在此终老之地,怎么是仲山甫的食采邑呢?
为此,根据以上四驳的历史事实理由,真正混淆历史的事实者,才是笔者自己。可惜呀?笔者自己没有考证到地理的历史根据,还说宋·郑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的说法,是无历史地理根据。还说什么在考证的实践中,为自己定下了三条“不猜、不添、不编”的约束,以此鄙视和攻击一些史学家的史书和姓氏学家的姓氏丛书,献出自己无历史根据的猜想耻能,这真是贼喊捉贼呀!
十八、笔者认定河南济源不属西周王室的畿内·
否认河南济源为仲山甫食采邑的谬论
笔者在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中载:“西周宣王时的都城在西安长安葦曲西的镐京,而仲山甫的食采地在长安葦曲镇南的樊乡。后汉书的编者范晔以仲山甫食采于樊,竟猜出所封给仲山甫的樊邑,是在远离千里之外的河南济源;西周王室的畿内是在西安镐京的周围,又怎么到远离千里之外的河南济源去了呢?可见著《后汉书》的范晔把河南济源误为是仲山甫的食采邑,后使唐·高宗之子李贤也为《后汉书》的纪传作注释,也陷入了范晔所猜想的仲山甫采邑地是在河南济源,明、清以来的学问家就更不用说了,就更以此猜想而猜想,以书照抄,以讹传讹啦!这种没有经考证,无历史地理依据的‘以讹传讹,无识者信以为实,’使后者盲目地去按书照抄。古人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的地理知识,可当今是电子时代,应当精于事实,不可顺水推舟,更不可胡猜、乱添、乱编!”
一驳:笔者单认长安镐京为西周都城的谬论笔者的所谓《樊氏源流》辨析:“西周时的都城在陕西长安县葦曲镇的镐京,其西周王室管辖的畿内,怎么到远离千里之外的河南济源去了呢?”
笔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在西周的初期就有宗周和成周两座都城。读者根据《史记全释·辞源·百家讲堂·中国历史两千问》等史书解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抛弃“帝”的称谓,改称为“国王”制,武王虽然为西周王朝定都于陕西丰镐(今长安县境)名为镐京。但武王早已认定洛邑(今洛阳)是天赐的福地,所以没有把“九鼎”搬到镐京,而放到洛邑待建第二都城。当武王逝世后,由于姬诵继承王位,是为周成王。当时成王只有十三岁,由武王同母之弟周公姬旦践天子之职,辅佐成王掌管国事,周公以殷武庚(殷纣王之子)之叛乱为教训,恐又诸侯叛周,为捍卫周的中央政权,他觉得王都在陕西的镐京,对控制广大的中原地区的管理很不便,所以周公根据武王在世的旨意,就决定在东边洛邑以成王之名,再兴建一座新都城,由于洛邑“天室”之地处于天下之中心,对诸侯朝会和四方朝贡都很有利,于是以三年建成了“成周”;原长安的镐京名为“宗周”,就是尊重周王室先祖的意思,为此在西周的初期就有西都和东都两座都城。成周建成后,于成王五年即公元前1060年迁入成周,周公为了加强在东方的统治力量,就进行第二次大分封,并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的中游地区,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之为“王畿”,分封给功劳最大又最亲信的姬姓诸侯,由国王直接统治。凡在“王畿”之内的诸侯国,都分封有大片的土地和大批的奴隶,这样中央政权对所有的封国,就完全可以控制了,河南济源是河南洛邑(今洛阳)的隔壁县,为此属于西周“王畿”之内的管辖,这是毫无疑问的历史事实。
读者又根据《汉字源流字典·汉语大字典》解析:“樊,古地名也,周京都城(今洛阳)周之辖邑,在今河南济源的西南。”再根据《辞海》解析:“樊,古邑名,在今河南济源西南,为周畿内之地。”因此济源的西南属于西周王畿之内的辖邑,这是完全吻合历史的事实之事。又根据《毛诗故训传》解析:“樊国侯爵,仲山甫为成周(东都)畿内的诸侯,入侍周天子为卿士”。这就是无识的读者,以历史的事实“信以为实”照抄的历史事实,回驳笔者无凭无据的胡猜乱编的谬论。二驳:笔者否定河南济源为仲山甫食采邑的谬论
笔者在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中载:“仲山甫的食采地在长安县葦曲镇南的樊乡,后汉书的编者范晔以仲山甫食采于樊,竟猜出所封给仲山甫的樊邑,是在远离千里之外的河南济源,这种没有经考证,无历史地理依据的猜想,使后人以书照抄的以讹传讹,无识者信以为实。”读者根据教育部选编的《百家姓》和史国强所著的《中国姓氏起源》及《中国百家姓·中国姓氏寻根·中国姓氏地图·百家姓探源·认祖归宗》等几十种姓氏丛书所载仲山甫的食采邑,都是载在今河南济源的西南,从没有发现有书刊载仲山甫的食采邑,是在长安县南之说,难道所有的史学家和姓氏学家所考证的历史,就不如你一个养路教授、走马观花的胡猜乱编吗?
读者根据各史书和各姓氏丛书所载在前面已综合所讲,樊姓有一支出自于姬姓,形成于西周后期,虞仲支孙仲山甫被宣王封为卿士,对“宣王中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于是封仲山甫的爵位为樊侯,并赐采邑为樊,封到今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成为当时十分有名的诸侯国和西周后期的一代名臣,这就是历史的事实。故仲山甫之后有樊皮字仲皮和樊齐字顷子等在周王室朝廷中任大夫(贫民和庶人是无史记载的),这是历史的事实证据,因此河南济源西南是属于姬姓樊氏的发源之地,而是一支最正宗的樊氏起源,故仲山甫为姬姓樊氏的始祖,是谁也无权否认这一历史的事实。再根据《康熙字典》引《诗经·左传》载:“樊,国名侯也,其邑在今河南济源。”又据《南阳姓氏大观》载:“仲山甫食采于樊邑,其邑在今济源西南。”再据《中国姓氏辞典》载:“今河南阳樊是也,其邑在今济源市。”还据《史记·国语·晋语》所载:“周襄王以河内樊地赐偿给晋文公,其邑在河南济源。”这又是历史的事实证据。
三论:根据笔者在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中载:“当今电子时代,应当精于事实,不可顺水漂移,不可以书照抄的以讹传讹。”读者,是个冇得文化的无识者,没有笔者那样的神仙预见,能猜添编的鄙视史学家和姓氏学家所考证的史书和姓氏史书。读者既无猜想的能力,又无添编的水平,事隔几千年的历史,是难以考证的事实。为此,读者只能依靠历史学家和姓氏学家所考古和考证的历史事实,只有在他们的史学中照抄来回驳笔者以上的猜添编,是否可行,希樊氏的有识者指正!
十九、驳笔者认定先有樊地·才能形成采邑的谬论
笔者在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中认定“仲山甫的食采邑是在今陕西长安县葦曲镇南的樊乡,只有先有樊乡而形成邑后,周宣王才将樊邑封给仲山甫为食邑,才能要樊姓人家供应他所需求的一切费用,才称樊侯,所以仲山甫并不是什么封疆诸侯。再说周公姬旦的庶子食采于颜邑,那么颜邑原居住的人是姓什么呢?难道只有周公之庶子去了以后,才开始有颜姓的吗?这与仲山甫食采于樊的樊邑,有什么两样呢?这种表达,在姓氏源流中似为模式,这大概是为了歌颂‘周德’的结果吧!”
读者根据各种字典、词典对“邑”的解析
根据《新华大字典》解析:“邑,音异。邑的本意是指聚居之地,为古代诸侯国的别称,先有君庙之地称都,先无君庙之地称邑。”又据《辞源·史记五帝纪》解析:“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所居成‘邑’,三年所居成都。注:邑为大夫之采地,侯国之称。”再据《汉字源流字典》解析:“邑,国也。列侯所受封赐之县曰国,所受食采之地曰邑,所分封建筑之处曰城邑。凡有宗庙、有先君之主曰都,凡无宗庙、无先君之主曰邑。”还据《汉语大字典》解析:“邑,古代卿士、大夫、诸侯所受封赐之地为邑,但有宗庙、有先君之主曰都,先无宗庙、无先君之主曰邑。周朝之先君邑于豳,其子孙失其序,周太王去豳,逾过梁山,又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邑名为周原。”读者对笔者认定先有姓氏人群后,才能形成有“食采邑”谬论的回驳
读者首先根据中国人类的诞生,中国人类主要首先诞生于今河北周口、陕西兰田、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所以中国姓氏的起源也是首先诞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因此中国在夏、商、周以前的时代,可说到处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荒野之地。在古代的奴隶社会中,只有那些贵族才能分封为大夫、卿士、诸侯等,又只有诸侯才被赐封有大片的土地和大批的庶民奴隶随同到那些荒野之地去建立某部落、后为某诸侯国,这种分封之地叫做“采邑”。对于被分赐的庶民和奴隶是不存在有姓和氏的,又只有那些大夫、卿士、诸侯贵族的后人才能形成姓氏,因此,凡属食采的“邑”地,都是先无宗庙、先无君主之地称之为“邑”。于是那些贵族的封国封地和官职就形成为世袭制,如果当他失去了封国和官职者,所以其后人就有以祖上的国名、官名、地名等为氏为姓,这里产生的姓氏,就是贵族的家庭标志。问起颜邑,就是周公之子去了以后,才产生有姓颜的。所以可说仲山甫是先被封为樊侯,宣王才将今河南济源的西南,赐封给仲山甫到那片荒野的土地上,带有庶民和奴隶去建立樊国,形成的食采邑为“樊邑”,其后人有以樊为姓,这才是真正的历史事实。故此仲山甫成为樊姓、仲姓、卿姓的始祖,皮姓、种姓的先祖。所以就不是什么先有樊姓之人,后仲山甫才能被封到樊邑之说;要供应仲山甫的一切费用,也就是那些随同的庶民和奴隶等。根本不是什么要樊姓人家供应仲山甫的一切费用,这就是读者的解析回驳。
二十、笔者否定仲山甫为樊宏先祖的谬论
一、笔者猜编三册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指控《后汉书·樊宏传》谓:“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世祖(汉光武帝刘秀)之舅,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为乡里著姓。这一违背历史事实的说法,后来成为部分樊姓家族作为根据修入谱中,尤其是江西谱在明代正德辛未1511年、万历癸未1583年、万历己未1619年间,三科进士所写的谱序,引用这一未经认真考证的历史,使这一不真实的历史具有广泛的影响,这种‘以讹传讹’的‘好奇诞妄’的记载,使无识者信以为实,以致误导族人。”
又谓:“樊宏的先祖仲山甫,是怎么得来的呢?笔者探讨:范晔是公元398年至445年的南阳淅川县城东人,范晔以‘周仲山甫食采樊邑’的记载,就猜出仲山甫是南阳樊姓的先祖,笔者感到很惊奇。范晔在编写《后汉书》时,已晚樊宏三百多的,连樊宏的上五代祖先是谁都不知道,樊宏远隔仲山甫八百多年,中间无任何记载,这样范晔无历史根据的演绎猜出仲山甫是樊宏的先祖,这真是岂有此理!恐怕这里是内私的原因,这种牵强的附会,真乃是牛马不相及矣,真是令人疑惑?”
还谓:“范晔使用这一朦胧之语的‘奇诞妄记’,臆断仲山甫是樊宏的先祖,连一个樊姓名人都没有提,怎么就一下子隔山认准仲山甫了呢?这种臆度出来的导说,去掉虚词则就见到,这没有历史根据的本意啦 !如果让范晔这种不知大义的颠倒是非,以讹传讹的‘好奇诞妄’记载,作为历史根据修入谱中,有识者如不斥其非,让无识者信以为实,就要给族人和后人造成多大的误导。”
二十一、请看《中国历史两千问》解析正史《后汉书》的编辑
中国历史的正史,是以纪传、年鉴记载帝王的政绩、人物传记、王朝历史和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史书叫“正史”,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著作是四史和二十四史等。中国正史的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正史二十四史是指旧时称为二十四部纪传史书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直到明史》等,再加《新元史》为二十五史。
中国正史《后汉书》的辑著者范晔字蔚宗,为南阳淅川人,系南北朝宋时的杰出历史学家。他同谢俨共同完成了《礼乐志·五行志·州郡志·天文志》等,他又从公元432年开始到处广泛的去考察东汉的历史,并搜集来大量的东汉资料,他凭着所考察和所搜集的资料结晶,进行编写著名的《后汉书》,此书起写于汉光武帝公元25年到汉献帝220年,囊括东汉196年的历史,终于在公元445年完成了东汉纪传和列传的又一部《后汉书》正史撰写成功。
二十二、读者回驳笔者否定仲山甫为樊宏先祖的谬论
笔者指控:“樊宏之先祖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这一未经考证的历史说法,是范晔以‘周仲山甫食采樊邑’的记载,而猜想编造出仲山甫是南阳樊姓的先祖,成为樊氏部分族人来作为历史根据修入谱中,使无识者信以为实,以致误导族人和后人。”读者是个冇得文化的无识者回驳如下:
一驳:根据以上《中国历史两千问》对《后汉书》编者范晔辑著的《后汉书》解析,范晔所著的《后汉书》是经过了广泛的考察和搜集了大量的历史结晶,而编成的著名《后汉书》,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经过多少历史学家的论证,又经过多少朝代的认可,《后汉书》属于中国历史名著正史之书,冇得一个否定仲山甫不是樊宏的先祖,笔者就猜出仲山甫不是樊宏的先祖,笔者以一个养路、改路的教授耻能,自己胡猜乱编,还要鄙视历史学家和姓氏学家及历代先祖是胡猜乱编,仲山甫是樊宏之先祖,笔者猜出是范晔猜编出来的,这真是贼喊捉贼呀。笔者能猜出仲山甫不是樊姓的始祖,又能猜出仲山甫不是樊宏的先祖,还能猜出《后汉书》是范晔未经考证而猜编出来,使无识者信以为实,那么笔者经考证有识的斥其非,樊宏的先祖又究竟是谁呢?一个养路的教授,又有什么资格和权利来否定一千六百年前的历史学家,所著经历朝历代认可的正史《后汉书》呢?二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众多的史书中,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被认可为古代《中国历史名著丛书》中,非常优秀的文化典籍之一。现在又经中国历史名著全译丛书编委会审编、考证、全译。
中国历史名著全译丛书编委会顾问:田余庆、李学勤、李文海、张岂之、吴雁南、漆侠、瞿林东。主编:戴逸。组委会成员:王先烈、卢惠龙、李万寿、吴家莘、吴雁南、唐流德。注译:雷国珍、刘强伦、戴安林、杨正辉、邓立勋、李治业、付庚成、王志东、吴珏、汪大理等,经这么多历史学者、学家的审编、注译为《中国历史名著丛书》,难道都不如你一个养路教授的耻能水平吗?所以谁也没有资格和权利鄙视《后汉书》是范晔未经考证的胡猜乱编出来的。三驳:根据诸多的史书和姓氏丛书已在前面解析,宣王卿士仲山甫被封为樊侯,又被宣王赐封到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属西周的东都‘成周’(洛州今洛阳)的管辖,樊宏之家南阳郡与仲山甫的樊国,形成河南济源 周成王之都京洛州(今洛阳)与南阳郡是两隔壁,都是在河南省内,而且是垂直的管辖关系,因此济源 洛阳 汝阳县 南阳郡 湖阳(樊宏之家),所以河南南阳一带的樊姓之人,源于河南济源樊国仲山甫之后,可说这是毫无疑问的历史事实。
再说辑著《后汉书》的著名历史学家范晔又是南阳的本地人,并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搜集来大量的历史资料,再进行考研编辑出来的《后汉书》,成为《中国历史名著丛书》正史,又所以仲山甫为樊宏之先祖,这又是毫无疑问的历史事实。笔者怎么猜出樊宏的先祖不是仲山甫呢?如果南阳的樊姓人,不能与隔壁周成王之‘成周’京城(今洛阳)管辖的樊国(今济源)后人同宗共祖,难道去与远隔千里之外的山东樊迟的伪造世系同宗共祖吗?如果要把“以讹传讹”传抄来的樊迟虚伪世系,作为南阳樊姓人的先祖,那么樊迟的先祖始祖又是谁呢?这种无历史依据胡猜乱编的非言,又有什么说服力呢?这才是真正的岂有此理!四驳:笔者指控“范晔编写《后汉书》时,连樊宏上五代的祖先是谁都不知道,樊宏远隔仲山甫八百多年,范晔无历史根据的演绎出仲山甫是樊宏的先祖,这真是岂有此理!”
读者认为历史学家历来在写作史书时,都只书写当时当事有功之臣或与有功之臣有连带的人名,凡属与事无连带的贫民百姓等一些无封职、无功名的上下世系都是不刊载,加之秦“焚书坑儒”运动及历代未年的战乱等,造成全国性的各姓氏远古世系都难以考证,所以全国各支樊姓都是以历代樊姓的名人,传抄到各支樊姓的欠缺世系中,这种“以讹传讹”是伪造的不真实世系。为此,樊宏的上五代祖先世系,范晔在写作时,没有编辑刊载到《后汉书》中,这既是吻合历史的事实,又是编写史书的标准规矩,所以不属范晔编辑的写作责任。
二十三、笔者否定宋朝范晔和江西谱序的谬论
一、笔者又在所谓的《樊氏源流》辨析中载:“南朝宋·范晔的‘奇诞妄记’说樊宏是仲山甫的后代。事见《后汉书樊宏传》说樊宏:‘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樊宏上至仲山甫八百年,至樊齐五百年,中间无任何记载,仲山甫怎么就成了樊宏的先祖?范晔 竟能猜出八百年前的樊宏先祖是谁,真是令人疑惑。”
二、“据江西进贤谱载,清·乾隆五年(1740年)庚申岁,在合修族谱时,由进士曹流芳所撰的‘樊氏历代源流序’里,只字未提樊迟。家门和读者都已知,昆吾氏后裔称樊氏,因为‘天下无二樊’,山甫不祖,故祖子迟也。曹流芳能考证到‘从黄帝到樊氏始祖仲山甫的源流’,春秋时有先贤樊迟,西汉初有功臣樊哙,其子孙六世五侯,有完整世系,江西‘谱序’的作者,怎么就没有查到历战国至西汉世代莫考呢?怎么就跳过樊迟、隔山蹦过樊哙,怎么就臆断地认准仲山甫就是樊宏的先祖呢?”
三、“范晔所写的樊宏传,曹流芳既是进士出身,又是历任过多省的高官,是知识不够吗?曹流芳再照抄一遍,进一步扩散其影响,这种断章取义,片面歪曲的手法,如此辗转袭抄,互相攀援,使谬误形成潮流,这一违背历史的“以讹传讹”记载,使无识者信以为实,以致误导族人。因此在历史的长河里,樊氏的繁衍播迁复杂,不能妄猜乱编。”
二十四、读者无识的对笔者回驳
1、笔者谓:“范晔‘奇诞妄记’的认定樊宏是仲山甫的后代,从仲山甫到樊宏,中间相隔八百余年无任何记载,仲山甫就怎么成了樊宏的先祖?”
读者回驳:范晔是搜集资料编写史书,而不是篡修宗谱,不需要考核那些不连带的伪造传讹名人,所以只需要通过考核找到樊宏的血统宗祖的根源即可。
2、笔者谓:“进士曹流芳在撰写‘樊氏历代源流序’里,只字未提樊迟,因天下无二樊,怎么既不提春秋先贤樊迟,又不提西汉功臣樊哙,就这样跳过樊迟,蹦过樊哙,就怎么认准仲山甫是樊宏的先祖呢?”读者回驳:进士曹流芳在樊氏谱序里,认准仲山甫是樊宏的先祖!跳过樊迟,蹦过樊哙,是因为樊迟是商朝“殷民七族”的后人,樊哙与樊宏是如树分杈的分支源流,再说各地从樊迟到樊宏的世系,都是来源于伪造的传讹世系,怎么能把那些同姓不宗的不真实世系添入到谱序之中呢?为此,可说曹流芳所撰写的谱序里,如此辗转抄袭范晔的樊宏传,不相互攀援樊迟、樊哙做樊宏的先辈,是完全正确的。
3、笔者讹传昆吾氏为樊姓的起源,可从昆吾讹传到樊迟,是五十代空白世次,在此空间两千年也没有任何樊姓之人名,这又是怎么世代莫考的呢?笔者又明智在樊迟出生之前,就有樊仲、樊皮、樊齐等樊姓人,笔者又怎么跳过樊仲、樊皮,蹦过樊齐而到樊迟的呢?这又怎么解释呢?因为笔者明智樊仲、樊皮、樊齐等都是仲山甫的后人,所以这如曹流芳在江西樊氏谱序中,跳过樊迟蹦过樊哙是一个道理。为此,范晔所辑著的《后汉书·樊宏传》,进士曹流芳所撰写江西《樊氏宗谱》的谱序,仲山甫是樊宏的先祖,又是完全的正确之理。
二十五、驳笔者认定虞仲是周太王次子之论
笔者在所谓的《樊氏源流》中论述:“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其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周文王之父、周公姬旦的祖父)。太伯与虞仲奔荆蛮的‘句吴’,荆蛮人尊太伯为君,太伯死后因无子立弟虞仲为君。仲山甫是虞仲支孙,虞仲是周太王次子,是周公姬旦的伯祖父,怎么仲山甫成了周公旦之后鲁献公之次子了呢?当代的人们应当精于事实,不可顺水漂移。”
读者驳笔者认定虞仲单是周太王次子之论
根据伯、仲、叔、季的兄弟第次顺序解析,笔者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读者又根据《史记全译·吴泰伯世家》所载:“周太王之长子泰伯为吴国的国君为始祖,泰伯卒因无子,立弟仲雍为吴国的传祖,是为虞仲。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商建周,寻求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已是吴国的国君,因而封之。乃封周章之弟周仲到周北故夏之墟(今山西平陆县)建立虞国,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又据《史记》索隐注:“夏都在安邑,虞仲之都在大阳的虞城,在安邑之南,故曰夏墟。”又据《左传》所载的虞仲:“泰伯、仲雍(虞仲)、太王之昭也,”则虞仲是太王之次子。又据《史记全译》解析虞仲:“周章之弟周仲称虞仲,是因第次老二为仲,又始封于虞,故先有周仲为虞仲。”,再据孔子《论语》载“夷逸隐居放言,仲雍称虞仲。”也因第次老二为仲,故仲雍因是周仲虞仲的先祖,后来亦称为虞仲。因此,曾祖与曾孙同字号也,这就是两个虞仲的区别。为此,仲山甫源于的虞仲,就是周仲始封于虞国的虞仲,因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把仲山甫源于的虞仲,当成是周太王次子的虞仲,这就是无识的读者对有识笔者的回驳解析,难道这冇精于事实,是顺水漂移吗?
二十六、驳笔者否认仲山甫是鲁献公次子之论
笔者指控姓氏丛书《姓苑》所载,“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的后裔‘鲁献公次子仲山甫封于樊,’仲山甫是周太王次子虞仲支孙,虞仲是周公姬旦的伯祖父,根本不是一支人,而且分离十余世之远,怎么仲山甫又成为周公姬旦的后裔,鲁献公之次子呢?《姓苑》的作者是南宋的何承天所撰,他是一个坐罪免官之人,与写《后汉书》的范晔是同时期人。作者应该知则知,不知则不知,没有能力去考察清楚,对人和事及纪年,以移花接木的添入传承起源,做出驴头不对马嘴的表达,这种违背历史事实之事,去顺水漂移的胡猜乱编,当做‘史籍’记载来引证,既误事又误族人,因此‘猜、编、添’,乃是编辑者写作的大忌也。”
读者一驳:读者根据《中国姓氏起源·百家姓探源·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权德舆集·风俗通·认祖归宗》等诸多的姓氏丛书,在皮姓的起源中载:“皮姓,出自于樊姓,发源于今山西河津县,始祖樊皮字仲皮。鲁献公次子仲山甫入辅于周,官至宣王卿士,对周王室的中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此,被周宣王封为樊侯,并赐邑封国到今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其后有以祖上的封侯赐邑之名为氏,以樊为姓。仲山甫之后传到樊皮字仲皮为东周惠王时任大夫,继任樊国的国君。后来由于樊皮叛惠王而不职,于公元前664年降到济源县东南的阳邑,更名为阳樊。后在周景王姬贵于公元前530年前后,景王把樊皮的阳樊(济源东南)赐封给幼子翁伯建立阳樊国,迫使樊皮之后迁徙于山西河津县采邑称皮氏,留守于阳樊的族人为阳樊氏,故仲山甫之后樊皮字仲皮为皮姓的始祖。读者二驳:根据“皮姓起源”的以上诸多姓氏丛书所载,都刊载“仲山甫”为鲁献公之次子,难道这多姓氏丛书的写作者都是坐罪免官之人吗?笔者又是怎么猜测到撰编姓氏的学者没有经考证,都是胡猜乱编出来的呢?
关于仲山甫的出生,在樊姓的起源中说仲山甫是虞仲支孙;在皮姓的起源中又都说仲山甫是鲁献公之次子。一个人是不可能有两支血脉的来源,读者也认为这是一个历史的错讹,但又经这么悠久的传讹历史,还经诸多姓氏学者的研考,又没有一个互相攻击谁所编写的有错,所以任何人在没有考证到仲山甫的真正父母的确切依据、证据之前,是谁也无权凭空去猜测、去否定仲山甫不是鲁献公之次子,更无权去指控、攻击、去鄙视那些编写姓氏丛书的学者。为此,读者认为应驳斥笔者无证据的推理猜测之高傲狂言,这就是当代人们应当精于事实,不可顺水推移的胡猜乱编的回驳。
中华姓氏文化、谱牒文化学者 樊保成无识的解析回驳
中华樊氏史志研考者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网络采编,侵权即删!